5月26日至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了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關于園區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充分發揮資源、區位、氣候、開放等優勢,以園區經濟為牽引一體推進“三大經濟”,園區總體數量從少到多、經濟總量從小到大、產業聚集從弱到強,園區經濟呈現出積極向好態勢。
報告指出,近年來,云南省園區總體數量逐步增加。2024年,全省共有89個開發區。以國家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修訂為契機,今年3月,云南省政府批準新設立35個省級開發區,原有的89個開發區退出2個,目前全省共有開發區122個。
與此同時,云南省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云南省發揮園區產業發展主陣地作用,開展開發區主導產業提升行動。2024年底,21個開發區主導產業集中度高于60%,國家級開發區營業收入占全省開發區40.4%,硅光伏等6條重點產業鏈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開發區32.06%。
報告中的一組數據,直觀展示了園區經濟對于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量:2024年云南省89個開發區以不到1%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省20%的GDP、30%的就業、40%的工業投資、60%的稅收、近80%的規上工業總產值,為加快推動云南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園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也不容忽視。譬如,園區規劃不合理,與發展需求匹配度不高;體制機制不完善,高質量發展動力不足;園區經濟綜合實力偏弱,發展質效有待提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弱;部分要素保障存在瓶頸制約,要素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云南省園區經濟的發展。報告也圍繞五大方面,提出了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建議。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著力提升園區建設水平。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需求,云南省要合理優化開發區布局,防止盲目擴張,以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堅持產城融合、集約發展、產業集聚原則,加快推進園區優化整合和集中連片建設。根據各園區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合力謀劃產業布局,抓好重點園區建設,積極推進國家級園區創建及進位升級工作,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產業園區。
二是強化制度創新,以改革舉措激發園區經濟發展活力。云南省要把園區作為政策制度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從政府管理到政府、社會、市場和企業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轉變,加快形成扁平化決策、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靈活高效體制機制。
三是強化產業聚集,加快推動園區轉型升級。云南省要立足不同園區的功能定位,合理推進產業布局,引導各園區立足優勢、找準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明確產業發展主攻方向,避免同質化競爭。推動加快形成產業集群,重點圍繞綠色硅、新能源電池、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
四是強化要素保障,全面提高園區產業承載能力。云南省要加快補齊園區基礎設施短板,提前預留用地并適度超前建設道路、供水、通信等生產性設施;加快盤活園區閑置資產、閑置廠房;增強園區融資能力,加快構建政府投資基金運作體系。
五是強化招商引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云南省要主動適應招商引資的形勢變化,聚焦園區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健全產業鏈招商機制。加快優化營商環境,開展從招商項目洽談簽約到落地投產全流程跟蹤服務,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