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安全應急裝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邁向釋放新動能、融合新技術、發展新設備、創造新價值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新質生產力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關鍵作用。以下將從培育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災害事故多發對高端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產業發展思路與目標、關鍵問題及對策建議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一、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釋放更大新動能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對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產業層面來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涵蓋了裝備制造、材料、化工、通信、消防等多個領域,具有覆蓋面廣、產業鏈長、與其他領域相互交叉等特點。通過加快培育壯大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集群和鏈主企業,充分發揮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最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技術層面來看,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以科技賦能為核心,加快重點領域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推動安全應急裝備向專業化、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等方向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科研轉化水平,形成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從市場層面來看,發展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我國現有的安全應急裝備需求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部門,個人和家庭層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發掘。隨著新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安全意識的提升,面向個人與家庭的安全應急產品、安全應急培訓與服務等領域將會形成廣闊的藍海市場,以消費帶動產業發展活力。
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成為安全應急裝備發展新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為安全應急裝備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一是為安全應急裝備的設計和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3D打印技術可以實現快速定制和生產各種復雜裝備零部件,提高了裝備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幫助設計人員更直觀地了解裝備的使用場景和效果,從而優化裝備設計。
二是為安全應急裝備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救援裝備具有更強大的智能識別和決策能力,使救援過程更加高效準確。另外,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裝備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了裝備的協同作戰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三是為安全應急裝備的培訓和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例如,增強現實技術可以模擬各種緊急情況,幫助救援人員進行真實場景的訓練,提高其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同時,移動互聯技術可以實現裝備的遠程監控和操作,使救援指揮中心能夠實時了解裝備的運行狀態,及時調整救援方案。

三、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裝備高端化發展提出更高新要求
我國地震、洪澇、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以及交通、工傷等事故時有發生。據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23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9544.4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54.5億元。一方面,災害事故的多發性要求安全應急裝備具備多樣化、多功能化的特點。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增多、城市安全需求的逐步擴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的要求從傳統的災害監測、搶險救援、儲備物資等拓展到先進、專用、多功能、特種救援等全方位提升綜合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災害事故的頻繁發生要求安全應急裝備具備更高的性能和質量。隨著科技的發展,安全應急裝備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逐步探索,依靠“技防”實現多災種、多因素、多環節的災害監測預警與快速救援響應。比如,傳感器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安全應急裝備可以實時獲取各種數據,并將其進行分析處理,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提升安全事件的處置效率。
四、“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思路和目標
以壯大安全應急產業為總目標,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線,以推動安全應急裝備應用推廣為主攻方向,以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為重要抓手,推動技術、產業、應用、生態協同發展。
(一)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提升安全應急裝備產業規模、產品質量、應用深度和廣度,增強對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的支撐作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規模,鼓勵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方式成長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打造安全應急裝備特色領域集群,推動合理區域布局,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培育創新能力強、產業環境好的優勢集群。
(二)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更大突破
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面向重大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事故急需裝備,開展核心技術研發與工程化攻關,鼓勵骨干企業聯合攻關,爭取推動先進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批前沿技術和先導技術與安全應急裝備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用戶等產學研用單位聯合打造安全應急裝備領域創新平臺,鼓勵安全應急裝備制造重點骨干企業牽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安全應急裝備創新聯合體。加強前沿、共性技術研究,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轉化投產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的科技成果。
(三)重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鏈持續完善
圍繞重點裝備產業鏈分析上下游,梳理繪制重點裝備產業鏈圖譜,加強產業鏈關鍵節點補短鍛長。引導各地差異化布局產業鏈,統籌強化重點裝備“鏈上協同”,支持龍頭企業擔任產業鏈鏈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信息交互與對接,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引導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創新重點產業鏈創新模式、產教融合模式、金融供給模式。統籌推動重點裝備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和高端化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鏈上的應用推廣,建立重點產業鏈管理機制,完善重點區域、領域裝備的產能儲備平臺,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四)產業生態更加優化
培育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加速發展。完善安全應急裝備領域人才支撐體系,鼓勵安全應急裝備相關企業、高校、院所深度參與,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特色集群和重點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安全應急裝備企業上市培育。完善產業服務體系,以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等會議、展覽為載體,進一步推進產研對接、產需對接、產融對接,支持創新創業、檢測檢驗、知識產權交易、推廣應用、投融資等各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形成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生態鏈深度融合的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
(五)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集群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擴大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規模和數量,持續推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和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基地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以需求為導向,打造競爭力強的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安全應急裝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引導基地持續打造安全應急裝備品牌,推動基地提升安全應急裝備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和裝備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基地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和向綠色用能轉型,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示范基地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發展。
五、“十五五”時期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聚焦產業政策不協同問題,加強部門合作和政策協調
我國現行安全應急裝備產業政策在不同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協同問題,需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形成合力,推動產業政策的統一和協同。
(二)推動技術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當前,我國在部分大型、關鍵性安全應急裝備方面仍存在技術短板,如航空滅火救援裝備、高端城市救援裝備、高端安全監測檢測儀器等。因此,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提升我國在高端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